怜愫

我已经决定哪也不去了。

长生殿


  “苍天在上,信女杨玉环愿与李隆基永结连理,比翼鹣鹣,永不分离。”

   长生殿内,她执手说道。

  “环儿....”他将她相拥入怀道:“那朕定不会负你的。”

   她依偎在怀中,浅笑,却又思索到。

   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愿意跟随皇上的呢.....?

   那天,是草长莺飞时节,她为齐国公之女,最为擅长歌舞,她就那样坐在草坪上,看着好友弹奏着箜篓,也许是音色清脆,乐章优美,竟让她不自觉中翩翩起舞,她的衣物不意间打到了树枝,竟使得杨柳新叶似是为她伴舞。碰巧也就是这天,他出宫私访,碰到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的女子,“那位是谁?” “回陛下,是齐国公之女。” 李隆基听罢,摆摆手便离开了,毕竟那是他儿的妃子。

   后来,她丈夫与她诉说了他的母亲也就是武惠妃过世的消息,杨玉环只道惋惜,对他说了句你可要好好安慰你父王,而后便与府里的人一同去参与葬礼,以妃子之位安葬,自然盛大。杨玉环想着便抬起了头,看到龙位上的那个人伤心不已,便低下头寻思到,后宫佳丽三千,是否每位死去都能如此呢?果然自古帝王最多情,既雨露均洒又要泽被苍生,不知是说他可怜还是可恨呢?怜在对心爱女子无法一生一世一双人,恨在心怀天下对美人自然雨露均沾。

   翌日早朝,文武百将纷纷干瞪着眼,谁也无法说些什么,只见皇帝,心思不在此,好似许久都挺不起精神来,忽然有个文将出来提议道:“听闻齐国公之女,资质天挺,宜充掖庭。”李隆基听着,仿佛又想起那位在柳叶中翩翩起舞,东风拂面,时露笑靥的女子。“那便,召她入宫吧。”

   那天晚上,杨玉环反抗道:“还不是你,作为皇帝就能随意拆散他人姻缘了吗?更何况他为你儿,你凭什么抢夺他的妻子。”说着将头冠砸下,李隆基倒也不恼说道:“既然你知朕为皇帝,那朕所言便是天命,美人倒也不得不服。”

  “那他凭什么将我与君郎分开嘛。”杨玉环在御花园中荡起秋千又委屈的问着侍女。“您可不能再这样说了,皇上他定是喜欢您才这样做的。” “那我才不要他喜欢我呢!”杨玉环说完便生气着欲往下跳,却又忽略了是在秋千上,突然摔了下来,幸得皇帝路过将她接住,一回到地面上杨玉环就把他推开道:“别以为你救了我,我就会原谅你。”他挑眉道:“朕何时需要你来原谅了?” “你...当真是不要脸。” “朕是皇帝,有没有脸也是朕来说的算。”她也不知该如何回应,便气鼓鼓的离开了,只留的李隆基在原地傻笑着,果然情不知所起才能一往情深去对待这份刚得到的感情。

  “娘子,皇上召见您过去。” “好,我知道了。”她盛装出席,独坐皇上身侧,李隆基看着他道:“你且看着。”她倒也不语,就静静的看着乐师弹奏着,忽而她转身问道:“这是什么?” “霓裳羽衣曲。” “你作的?”她笑道。“是....是啊。”李隆基看着脸红转过身了去。过了会又对她说道: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”他说完,将金钗钿合插进她梳理的鬓发上,她也就只笑了下,就没再接下了,她是一介才女,自然欣赏有才之人。

   她捣鼓着手中的荔枝,等待着君王归来,一旁的侍女说道:“皇上对娘子当真是好,这荔枝可是连夜跨至千里送来的呢。” “是啊。”此时她剥开荔枝,却笑得像个孩子般,从没有人这般真心待她,突然皇上身边的太监到来了,端来被红布遮盖住的盘子,“皇上口谕赏您,黄金百两,美玉一盘,荔枝青瓷盘一个,微雨紫竹伞一把。” “谢主隆恩。”她示意侍女接过,过了会待太监离去后,才开始摆弄起盘子和伞说道:“这当真是价值连城之物。”

  “若是能为皇上分忧,那不如召我去为窦太后祈福?”她说道。“你..?那好,明天朕就下旨,你要好好待在那,相信朕一定会将你接回来。” “好。”第二天她就接到旨意,道号为“太真。”

   果然,她信对了,他如约将她接了回来,并且趁把韦昭训的女儿册封为寿王妃的时候,逐将她册封为贵妃,在她眼里无非是还了君郎一位妻子,自己嫁给了他。

  “环儿你看!”她闻言赶紧跑了出来问道:“什么事情如此慌张啊?”话音刚落她就看到李隆基手中拿着一只笼子,里面是一只白鹦鹉。只见那白鹦鹉喊道:“贵妃娘娘好。“她一时欣喜,便挑逗着这个小东西,隆基也就笑道:“还好你喜欢,不然朕也不知道该送你些什么好,好像朕每次上早朝时你都挺无聊的,以后朕上早朝时就让这东西陪你吧。” 她只顾着摆弄着鹦鹉倒也没听的太清君王说的些什么,李隆基见状倒也不怪便继续问道:“那我们给它取什么名字啊?”她想了一会说道:“我们就叫它雪花女吧。”

  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”李隆基对雪花女说道。雪花女听罢也跟着说了: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”一旁的杨玉环只看的欣喜,说着:“雪花女,你当真是聪明呀。”忽而李隆基打开棋盘,让杨玉环与他对弈,杨玉环自幼习的琴棋书画,天赋异禀,不一会李隆基就占了下分,这时一旁的侍卫突然喊了句:“雪花娘。”那白鹦鹉就飞了过来将棋盘打散,杨玉环气恼道:“皇上!你又这样。”李隆基笑了笑,赶紧抱住美人说道:“好啦好啦,朕下次不会这样了,你就让朕一次吧。”杨玉环伸出手来,李隆基赶紧掰荔枝哄好她,吃了荔枝后,杨玉环才道:“那这次,我便原谅你了。”

   那天夜里,突然传来响声,惊的杨玉环起身唤来侍女问道:“发生什么了?” “这......”侍女犹豫不决不知是否要告诉贵妃真相,杨玉环过了好些会没得到答案,便自己起身去看了看,只见雪花女被老鹰啄在地上,老鹰见杨玉环来了竟飞走了,杨玉环抱着雪花女大哭,第二天李隆基得知,便下令宫中不得出现老鹰,并将雪花女葬于御菀中,称为“鹦鹉冢”。

  “贵妃...”一位小侍女急切的跑到杨玉环身前跪了下来,杨玉环正在修剪花丛,见状一惊问道:“何事如此慌张?” “听闻刚才梅妃给皇上写了首《一斛珠》竟将皇上惹得前去看她,刚刚还赐了黄金万两,金银珠宝无数。”杨玉环听到这话,连修剪花朵的心情都没有了,赶紧前去梅妃殿中,正好瞧见了李隆基在和梅妃谈情说笑,她气恼,直接说道:“就凭一首小诗就能将皇上迷的神魂颠倒了?怎的这凡间女子潦草几字还能深得皇上之心了?那皇上的心真是便宜至极,估计臣妾爱吃的荔枝都比皇上的心来的贵些,还有什么梅妃,我看是抢不过百花,所以才在寒冬之时开放吧。”杨玉环又转身对着梅妃说道:“就算你在寒冬之时开放,我也会把你的枝头折掉的。”李隆基毕竟是皇上,怎能容得下女子这样羞辱,他一怒之下将杨玉环赶出宫外,让她回到自己家内,她倒也不愿意低头,认了栽。她在府中倒也过的逍遥自在,无拘无束。倒是李隆基茶饭不思,当天晚上就把杨玉环接了回来,杨玉环见状说了句:“不是和梅妃逍遥自在来的快活吗?她写的什么诗要不要也给我看看啊?”李隆基赶紧抱住她说道:“对不起环儿,朕马上将梅妃遣出宫去,把花鸟使这份职业废除,她写的诗那哪算得的是诗啊,朕只想看你写的诗。”杨玉环听罢才消了气,经过这一次的经历。李隆基明白自己更离不开她了,甚至喜欢到想要立她为后,杨玉环摆摆手拒绝了,她说,做皇后要母仪天下,臣妾自己还是个孩子,只想获得皇上的恩宠。李隆基只好作罢却再也不立后,只想与杨玉环待在一块,生生世世永不分离。

   杨玉环成了贵妃,李隆基自然不亏待杨家,将杨玉环的三位姐姐都接到了长安来,封她们为一品夫人,准许她们随意出入宫门。经过此事,杨家接受招待的规格已经超过规定的界限,大肆收受贿赂,不仅如此,甚至他的女儿,信成公主,因为与杨家有矛盾,竟沦落到追回内府分赠东西,如再不处理,现在她们只是骑在皇帝头上,再过些时日是不是这一整个江山都属于他们了?于是李隆基又一次将杨玉环赶出了宫,一开始杨玉环以为他只是闹着玩,便也安安静静的待了几日,又过了几日发现他并无意思来接她,于是她终日以泪洗面,李隆基怎舍得将她赶走,无非是杨家仗着贵妃就以为可以无法无天,这也只是为了杀鸡儆猴看,灭一灭杨家的威风,杨家也不好意思出面求情,直到一位叫吉温的人来游说李隆基,正中了他下怀,李隆基立刻派人去看望杨玉环,还将自己的御膳分给了她一半,杨玉环见李隆基派人来看她,马上伏地认错,还剪下了自己一缕头发,献给李隆基,李隆基见一缕青丝,赶忙叫高力士那她接回宫中。

   经过这件事后,杨玉环更加明白李隆基离不开自己,便更加恃宠骄纵,每逢荔枝季节,就有马车从遥远的地方千里将荔枝送往长安,她站在城门上,颦笑竟入他人之眼,百姓只道红颜祸水。

   后来范阳,平卢,河东,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,反杨玉环堂哥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,兵锋只指长安,次年,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与杨国忠逃往蜀中,途经马崽坡,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,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,将杨国忠手刃后,本不干杨玉环什么事,而后突然又有人提出红颜祸水这一说法,又要求李隆基处死杨玉环。否则难慰军心,难振士气,最后李隆基与士兵僵持在那,高力士提出为求自保,当诛贵妃。李隆基不舍,却还是采纳了这样一个建议。

  “环儿,我.....”李隆基看着她不知该怎么开口,“皇上,我知道的。”她笑着,似乎是不想让李隆基为难,然后她沉默了会又继续说道:“要是我们只是普通男女相恋这凡俗人间,倒也来的逍遥自在,只可惜,你为帝王,我为齐国公之女,我们之间所作所为,甚至喜怒哀乐都要惹的他人来褒贬,红颜祸水只说的是作为贵妃的我,而并非杨玉环。”

  “朕是为皇帝,但却不能护你一生,辛好你能相伴朕左右。”

  “皇上,再见了。”

   最后赐予杨玉环白绫一条,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,可能是东风又起,李隆基又想起了当年草长莺飞之际,在琼楼宫阙之上,年轻动人的女子身着霓裳羽衣翩翩起舞,旁边乐师正弹奏着《霓裳羽衣曲》她回眸一刻,让他忘了神,“皇上,可还满意?”她一笑,似吹开蓬山千里雪,温暖了帝王的心。

   后来青云翩跹,月华如练,皓月映长川,相思在长安。

   每年荔枝都照常送来,放也是放在那直至烂掉。

   那天,高力士在棋盘上忽而提起贵妃,李隆基只是笑了笑道:“她并没有死,她永远活在了朕的心中。”

 

评论(1)

热度(17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